【来源】源于清·傅青主《傅青主女科·血崩·血崩》。
【组成】熟地一两,九蒸白术-两,土炒焦黄芪三钱,生用当归五钱,酒洗黑姜二钱人参三钱
【用法】水煎服。
【作用与功效】益气固本,养血止血。
【主治适应症】妇人有一时血崩,两目黑暗,昏晕在地,不省人事者。
【方解】方中重用参芪益气摄血,白术健脾而统血,重用熟地配当归以养血滋阴,生化有形之血,俾气有所附,虚热自消。佐以黑姜入血分而温经止血。
【医论】血崩昏暗,人莫不谓火盛动血也。然此火非实火,乃虚火耳。世人一见血崩,往往用止涩之品,虽亦能取效于一时,但不用补阴之药,则虚火易于冲击,恐随止随发,以致经年累月不能全愈者有之。是止崩之药,不可独用,必须于补阴之中行土崩之法。方用固本止崩汤。方妙在全不去止血而惟补血,又不止补血而更补气,非惟补气而更补火。盖血崩而至于黑暗昏晕,则血已尽去,仅存一线之气,以为护持,若不急补其气以生血,而先补其血而遗气,则有形之血,恐不能遽生,而无形之气,必且至尽散,此所以不先补血而先补气也。然单补气则血又不易生;单补血而不补火,则血又必凝滞,而不能随气而速生。况黑姜引血归经,是补中又有收敛之妙,所以同
补气补血之药并用之耳。(《傅青主女科·血崩》)。
【临床应用与医案】
1.崩漏周某某,女,45岁,教师,已婚,2006年9月6日门诊就诊。主诉:阴道出血半月多,伴心悸、眩晕。患者40岁后开始月经紊乱。13岁月经初潮。周期一般26~32天,偶见2~5月一潮,持续时间10~25天不等,量多。曾多处服药治疗,效果欠佳。前次月经2006年4月,停经4个月后于8月16日阴道流血,开始时量多如崩,继则时多时少,以后血量渐次减少,色淡红,无瘀块,但淋漓不断,至9月6日来诊。症见面色比白,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腰膝酸软,形寒肢冷,纳呆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一般检查:基础体温测定:基础体温呈不规则的单相型。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85g/L。妇科常规检查:宫颈黏液结晶:宫颈黏液持续透明量多,延展性好,镜下呈典型羊齿植物结晶。超声波检查:内生殖器无异常声像图显示。出血期有时可见宫内有血块,或出血前内膜过厚。诊断:崩漏辨证:脾肾两虚兼气血不足。治则:健脾益气、补肾固冲止血。处方:人参30g,黄芪30g,白术20g,熟地30g,归身15g,黑姜20g,阿胶20g(烊服),鹿胶15g(烊服),艾叶炭15g,菟丝子10g,女贞子15g,血余炭10g。1剂/天,上药加水500mL,浸泡20分钟后,用武火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取药汁300mL,分3次口服。连服3剂后,阴道流血量减少。再按上方服用7剂后阴道流血停止,上述症状痊愈。依上法再给予中成药人参归脾丸和六味地黄丸交替服用1个月。2006年11月22日月经复潮,经量经色正常,5天干净。自觉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腰膝酸软,形寒肢冷,纳呆便溏等症状消失。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05g/L。以后继续门诊随访。2年来月经一直正常,精神面色均好。[李玲辉.固本止崩汤合自拟胶艾二子血余汤治疗更年期崩漏48例.中国医药指南,2009,7(10):238-239]。
2.月经先期量多夏某某,43岁,电厂话务员。患者6年前出现月经提前10余天来潮,甚则每月2次。色淡红,量多,夹块,经行7~8天干净。本次月经提前12天来潮,量多,已10天未净。伴头晕乏力,纳差,二便调。查:面色少华,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证属脾不统血。治以健脾益气,养血止血。处方:西洋参10g,黄芪15g,白术10g,黑姜5g,熟地炭30g,阿胶珠30g,当归5g,川芎5g,白芍10g,甘草3g,4剂而血止。后仍以健脾益气,养血调经法治疗。第2次月经5月8日来潮,量中等,色红,经行4天干净。随访2个月,月经正常。[晏金娥.固本止崩汤治疗妇科血证.湖南中医杂志,
1996,12(2):57-58)]。
3.习惯性流产屈某,女,岁,已婚。1998年5月6号初诊。患者平素体虚于1996年、1997年妊娠3个月连续流产2次,曾服西药注射针液治疗,效果不佳。现妊娠3月始感腹部不适,阴道少量见红,并有下坠之感,遂来本院就诊。证见面色无华,精神不佳,头晕心悸,纳食减少,恶心,腰膝酸软, 舌质淡、苔薄白, 脉沉细无力。RBC 2.89x 10'/L, Hb10g/L。由于患者平素体虚,则气虚不足以载胎,血虚不足以养胎,肾虚则冲任不固,胎失所系,导致滑胎:当务之急,须防再坠,治宜补脾肾,益气血,固冲任,安胎元。方用固本止崩汤合寿胎丸加减炙黄芪30g,人参、熟地、姜炭、白术、阿胶(烊化)、菟丝子、白芍、黄芩等各10g,川断、桑寄生各15g,砂仁6g。进药3剂后,漏红已止,腹部不适亦减,效不更方,继服2周,胃纳可,精神佳,其他诸证减轻。嘱患者注意卧床休息。于1998年11月足月生产一男婴,母子俱安。[郝书成.固本止崩汤妇科临床运用举隅.陕西中医,2000,21(12):5691
4.上环后出血邵某,27岁,2003年5月19日就诊。主诉:上环近1年,月经量明显增多,且经期延长,淋漓不断,少则10天,多则半月余。曾多处治疗,效果不佳。现症:月经量增多,末次月经2003年5月13日,一天用工生巾5~6片,经色淡红,质薄,至今未见减少来诊。伴见气短神疲,面色比白,手足不温,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B超检查环位正常,未见子宫肌瘤等器质性病变。症属脾虚失统,冲任失固。治以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处以固本止崩汤加减治疗。方药:生地黄20g,熟地黄20g,白术10g,黄芪15g,党参10g,白芍15g,山药10g,炒荆芥6g,炒蒲黄15g,焦三仙10g,续断15g,大枣6枚。3剂,日1剂,水煎服。5月22日复诊,自述用药后出血停止,但白带夹血丝,伴随症状明显减轻,精神好转,嘱继服上方3剂巩固疗效,下次月经来潮第五天来诊。2003年6月20日来诊,自述此次月经量比以往减少但比上环以前量增多。面色红润,饮食增加,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等伴随症状减轻,舌淡,苔薄白,脉细有力。嘱继服上方6剂,以巩固治疗。半年后随访,经期、经量恢复正常,未见复发。[王艳,许燕萍,杜凤娟.固本止崩汤加减治疗上环后出血110例.河南中医,2007,27(5):55-56]。
【临证提要】临床上固本止崩汤多用于漏下日久,淋漓不净,方中大补气血以止血,且强调大补元气,“不急补其气以生血,而先补其血而遗气,则有形之血,恐不能遽生,而无形之气,必且至尽散,此所以不先补血而先补气也”。若暴发崩中,出血过多而不止,以致昏厥晕倒,不省人事,当此危机之际,恐固本止崩汤缓难以济急,必须重用独参汤或参附汤,酌加姜炭、阿胶以回阳固脱。等苏复之后再进上方,较为安妥。并应询问病史,结合妇科检查,排除妊娠出血疾患或生殖器官损伤、肿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