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林改错·下卷·论抽风不是风》。
【组成配方】黄芪一两五钱,生(45g)党参三钱(9g)白术二钱(6g)甘草二钱(6g)当归二钱(6g)白芍二钱(6g)枣仁三钱,炒(9g)山萸一钱(3g)枸杞子一钱(3g)故纸一钱(3g)核桃一个、连皮打碎
【用法】水煎服。此方分量,指四岁小儿而言。若两岁,分量可以减半。若一岁,分量可用三分之一。若两三个月,分量可用四分之一。又不必拘于付数。余治此症,一日之间,常有用两三付者。服至不抽,必告知病家,不
可因不抽,遂不服药,必多服数付,气足方妥。
【作用与功效】益气养血,温补脾肾。
【主治适应症】治小儿因伤寒、瘟疫,或痘疹、吐泻等症,病久气虚,四肢抽搐,项背后反,两目天吊,口流涎沫,昏沉不省人事。
【方解】王清任认为小儿抽风的基本病机为“伤寒、瘟疫或痘疹、吐泻”等大病之后,正气久亏,风气内动。故方中以大量黄芪与党参、白术、甘草相须为主,大补元气,安中固本,当归、白芍、枣仁相伍为辅,养血活血,安神熄风。君臣配伍,使气充血足,抽风发动之因自除。佐以山萸、枸杞滋阴填精,故纸、桃核温肾助阳,四药合用,阴阳并补,使先天之本得固,后天之本方能化源充足。诸药配伍,心、肝、脾、肾同治,气、血、阴、阳并补,使抽风之病情得以迅速缓解。
【方论】
方中重用黄芪为主药,大补元气;辅以党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加山萸肉、枸杞子、故纸、核桃等益肾补肾;当归、白芍养血以熄风;枣仁养血以安神。(陈士奎《活血化瘀名家王清任》)。
【临床应用与医案】
一、儿科疾病
(一)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张某,男,8岁,5个月前出现双眼上睑下垂,朝轻夕重,曾在某医院确诊为重症肌无力。给予新斯的明,泼尼松,维生素B、维生素C,三磷酸腺苷等药治疗5个月,未见好转。遂2002年8月10日来诊,症见:双眼上睑下垂,朝轻夕重,活动后加重,视物需仰视扬眉,体倦神疲,懒于言笑,纳少,夜尿频,大便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查体:神志清,双眼上睑下垂,眼球活动受限,水平复视,左右眼裂最大均为0.4cm。西医诊断:重症肌无力。中医辨证:肾阳不足,脾虚气弱。即予可保立苏汤: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0g,甘草3g,当归10g,酸枣仁10g,山萸肉15g,枸杞子15g,补骨脂10g,核桃1个(连皮打碎)。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连服10剂,左右眼裂睁大可至0.8cm,眼球活动自如。再予上方续服20余剂,双眼睑可自由闭合,双眼睁复如常,眼球运动自如,无复视,诸症消失而告痊愈。守方继服余剂以固疗效随访1年未见复发。[罗炳凡.可保立苏汤治疗小儿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江西中医药.2006,37(9):29]。
(二) 婴儿痉挛症(West综合征)。
张某某,男,8个月,患儿频发抽搐1个月。发作时突然意识丧失,屈颈似点头状,上肢屈曲、上举,下肢卷曲,全身性抽搐。每次抽搐约1~2秒,往往呈一连串的发作。发则面色青紫、汗出、眼球震颤,体温正常,3次脑电图均示高峰失律。西医诊断:婴儿痉挛症。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硝基安定治疗罔效。症见骨瘦如柴,面色灰滞,神情极度呆滞萎顿。囟门低陷,毛发稀疏直立无光泽,唇甲淡白,纳呆便溏,时筋肉抽动,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证属禀赋不足,脾失健运,气血虚弱,血不养筋,筋失润养,肝风内动。治以补脾益肾,资生气血,佐以熄风。方用可保立苏汤加味。处方:黄芪30g,党参、白术各12g,当归、白芍、枸杞子、酸枣仁、核桃、补骨脂、山茱萸各10g,甘草3g,天麻、钩藤各6g。水煎100ml鼻饲,日1剂。3剂后纳食增,腹泻止,抽搐次数明显减少。10剂后抽搐止。原方增损,调治月佘,复查脑电图示正常。追访8年未复发。[王金桥,杨豪.可保立苏汤新用.新中医.1992,(5):45]。
原按:《内经》云“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结合本例的临床表现,辨证为气血虚弱,血不养筋,血应生风。用可保立苏汤补气以生血,方中大剂量黄芪配当归使气旺血生,配参、术、草健中洲、资化源,用枸杞子、山茱萸补肾,当归、白芍养肝,以化精血。如《张氏医通》云“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泻,归精于肝而化精血。”再加天麻、钩藤以熄风,标本兼顾,难疾乃愈。
(三)克林巴综合征
男,3个月,于1985年10月,因发热2天,四肢不能活动5天,急诊入院。神志清晰,呼吸平静,膝键反射消失,两下肢肌力零级,脑脊液,蛋白0.6g/L,拟诊克林巴综合征。据肝主筋,肝肾同源,脾主四肢的原则,以扶痿健脾活血通络为治则,重用黄芪30g,灵仙20g,桂枝6g。党参、炒白术、山萸、枸杞、故纸、杜仲、狗脊、寄生各15g,核挑肉1枚,当归、赤白芍、枣仁各9g,炮甲、地龙各10g,甘草3g,日1剂,共34剂,痊愈出院。[袁健强,刘安利,周仲和.可保立苏汤儿科临床治验.四川中医.1995,(5):43](四)小儿慢脾风
童某,女,1岁。1965年5月22日初诊。确诊为麻疹肺炎,予抗病毒、
补充水电解质及对症处理,麻疹渐退。疹退后复又发热,精神不振,轻微气喘,吐、泻时作时止,体温38℃~39℃之间。S月28日出现抽搐,日五六次,抽搐无力。刻诊:发热,精神不振,轻微气喘,吐、泻时作时止,偶有抽搐,面色青丽白,舌因涂龙胆紫而无法察辨,寸口脉微细欲绝,趺阳脉弱。诊断;小儿慢脾风。证属久病吐泻,元气衰败,虚风内扰。治宜补益元气,益肾养血。方投可保立苏汤。药物组成:补骨脂3g,炒酸枣仁6g,白芍药6g,当归6g,生黄芪15g,党参6g,枸杞子6g,炙甘草3g,白术6g,茯苓6g,山茱萸6g,核桃1个(捣)。日1剂,水煎服,服2剂。6月2日二诊:抽搐稍轻,趺阳脉参伍不调,胃气将败,极危,一诊方改用生黄芪30g,5剂后,抽搐已止。面仍青白,下利日10余次,有沫,改用诃子散,药物组成:诃子6g,肉豆蔻6g,木香3g,党参6g,茯苓9g,陈皮炭3g,白术6g。2剂止泻,利仍未止。乃脾气极虚,清阳下陷。仍宗首方,生黄芪改为60g。又服6剂,泻止热清,但摇头揉目,虚风未熄,再服上方12剂,虚风平,精神振,面色亦转红润。[王雪红.李士懋应用可保立苏汤经验.河北中医.2010,32(1):9-11]。
原按:麻疹消失后抽搐,以热盛或阴虚为多见,但因久病吐泻而阳气衰惫者有之。以面色白、脉弱、舌淡为辨证要点。趺阳脉乃胃脉,诊胃气之存亡。病重小儿,若寸口脉已无,只要趺阳脉仍有,则知胃气尚存,仍可救。若趺阳脉无,则胃气已绝。此例跌阳脉弱,为虚证。可保立苏汤乃气血、脾胃及阴阳皆补之方。尤其重用黄芪有熄大风之功,1岁小儿竟用至60g,且连服20余剂而愈,确有厥功。此案大病之后吐泻频作,脾胃大伤,生化之源竭,不能“散精于肝,淫气于筋”(《素问,经脉别论》),筋失所养而拘挛。王清任认为:“项背反张,四肢抽搐,手足握固,乃气虚不固肢体也;两目天吊,口噤不开,乃气虚不上升也;口流涎沫,乃气虚不固津液也;咽喉往来痰声,非痰也,乃气虚不归原也。”
(五)多动症
宋某,男,14岁。2005年9月30日初诊。多动症病史3年,屡服镇静药未愈。刻诊:肢体频繁抖动,挤眉夹眼,口鼻搐动,舌淡红苔白,脉弦。诊断:多动症。证属气虚风动。治宜益气熄风。方用可保立苏汤加减。药物组成:生黄芪60g,补骨脂6g,炒酸枣仁30g,白术9g,当归10g,白芍药12g,党参12g,茯苓15g,炙甘草8g,山茱萸15g,枸杞子12g,巴戟天10g,桃仁
10g,红花10g,蜈蚣5条,全蝎7g。水煎服,日1剂。至2006年1月3日,上方黄芪渐加至150g,共服药90剂,诸症已平,继服14剂。[王雪红,李士懋应用可保立苏汤经验.河北中医.2010,32(1):9-11]。
原按:可保立苏汤为王清任治久病气虚而风动者。肢体抖动,咂咀挤眼等,皆筋之病也,筋绌急伸缩而肢体口眼随之而动。吴鞠通曰:“知痉之为筋病,则思过半矣。”筋之柔,赖气以煦之,血以濡之,二者缺一不可。筋失柔则为拘。阳气阴血不足而拘,此为虚风;邪阻气机不畅,气血不得温煦濡养而拘,此为实风。本案初诊脉弦按之减,则此风动,乃气失温煦所致,故予可保立苏汤,益气扶正以熄风。历4个月治疗,风气渐熄。
二、脑出血
刘某,女,78岁。头晕眼花、手足麻木10年。5天前因生气后突发神昏、口眼歪斜,经脑脊液检查确诊为“脑出血”,给脱水降颅压、止血等治疗无效。诊见病人形体消瘦,气短神昏,便溏日数十次,四肢厥冷,软瘫,唇甲淡白, 牙齿脱落, 舌质暗, 脉细弱。双巴氏征阳性, 血压104/60mmHg,CH 6.1mmol/L。中医辨证其本为气血素弱, 脾肾俱损, 在标为土虚不能抑木,肾虚不能养木,木失疏泄而气血逆乱上冲,脑络破裂留瘀。治以补脾益肾,调肝化瘀。方用可保立苏汤加味。处方:黄芪45g,党参、白术、补骨脂、山茱萸、核桃各15g,当归、白芍、枸杞子、酸枣仁各12g,丹参、牛膝各10g,甘草3g。水煎500ml,分2次鼻饲,日1剂。次日厥回泻止。后减山茱萸、补骨脂药量,3剂后神志清,以上方随症加味,并配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22天痊愈出院。[王金桥,杨豪.可保立苏汤新用.新中医.1992,(5):45]原按:《七松岩集·中脏》有云“年愈半百,气血既衰之后,脏腑不虚而虚,以其不见虚证,自不觉耳。偶有七情、六欲、外淫之触犯,卒然而发”。本例病证与此描述颇相吻合。证属气血素弱,脾肾俱虚,木失疏泄,气血上菀。以可保立苏汤补气血,充髓海,苏神志,用“扶土抑木(参、术、芪、草),“滋水涵木(归、杞、萸、芍)”之法以调肝,又虑方中当归化瘀之力不足,故加丹参、牛膝以活血化瘀,且牛膝能引血下行,诸药配伍,切中病机,故危疾获救。
三、桥脑外上侧综合征
张某,男,56岁。因“眩晕呕吐伴站立不稳、行走不能3天”于1993年7月10日就诊。查体:BP 127.5/82.5mHg, 神清, 站坐不能, 头向左歪,
吟诗样语言,向左注视时眼颤快相向左,左侧周围性面瘫,左下颌下歪,左上肢意向性震颤,指鼻不稳准,右下肢痛温觉减退,右下肢巴氏征(+),四肢肌力均V级。外院头颅CT:桥脑小脑梗死。诊断:眩晕(桥脑上外侧综合征,小脑上动脉血栓形成),病人经济困难,要求中药治疗。刻下:面色萎黄,站立不能,腰酸腿软,懈怠安卧,眩晕呕吐耳鸣,腹胀纳呆便溏,下半身常有冷感,小便清长,舌胖淡,脉虚弱尺脉微沉。证属脾肾虚弱,脑窍失养。给可保立苏汤原方(黄芪30g,党参、白术各15g,核桃仁、补骨脂、山茱萸、当归、白芍、酸枣仁各10g,炙甘草3g),水煎服,日1剂。3剂后,食欲增,呕吐业,眩晕轻,能站立。25剂后,诸症消,能自己行走。[王金桥.可保立苏汤治疗桥脑外上侧综合征.四川中医.1994,(11):27]。
四、厥证
武某,女,44岁。2006年2月17日初诊。平素心动悸、惊休,头晕,寐差,身无力,肢酸软,20岁时因胃脘左侧痛、起疱而昏厥,知觉丧失,不抽搐。30岁时再犯,被某医院疑诊为“癫痫”。近来发作较频,本月已昏厥五六次,每次昏厥约持续1~3分钟,醒后困乏,下肢酸软,须数日方能恢复。刻诊:头晕,心悸,乏力,肢酸软,食尚可,经尚行。舌淡红,苔白,脉沉迟、小弦。诊断:厥证。证属虚风内扰,气虚而厥。治宜益气升清熄风。方用可保立苏汤加减。药物组成:生黄芪30g,人参12g,茯苓15g,白术10g,桂枝12g,炙甘草9g,白芍药12g,当归12g,炒酸枣仁30g,巴戟天12g,肉苁蓉12g,枸杞子12g,补骨脂8g,肉桂5g,升麻6g,柴胡8g。水煎服,日1剂。4月24日,上方加减,共服56剂。服药期间共昏厥56次,最后1次为2006年3月4日,后未再昏厥。精力增,头晕、气短及心悸等已除,舌象正常,脉缓,寸脉尚不足。上方加鹿角胶15g、鹿茸3g、紫河车3g,20剂共为细散,每服1匙,日2次。[王雪红.李士懋应用可保立苏汤经验.河北中医.2010,32(1):9-11]。
原按:头为诸阳之会,赖清阳上达以充养;脑为髓海,须肾精上华以滋填。若气虚或精亏,不能奉养充填于上,则神失守而昏厥,此厥属虚。若气与精虽不虚,然因邪阻而清阳不得上达或肾精不得上充者,亦可致神失守而昏厥,此厥仍因邪实而作。《黄帝内经》所言之大厥、薄厥、煎厥等,不外虚实两类。本案脉沉迟小弦,乃精血不足之脉;寸弱者,乃清阳不得上达也。精气两虚,故晕厥。已届六七、七七之年,三阳脉衰于上,任脉虚,太冲脉
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精血益虚,故晕厥益频。方宗可保立苏汤,阴阳气血双补,正气渐复,晕厥渐除。
【临证提要】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出了20个症作为气虚风动证候,即可保立苏汤的适应证:“顶门下陷,昏睡露睛,口中摇舌,不能啼哭,哭无眼泪,鼻孔煽动,咽喉痰声,头低不抬,口噤无声,四肢冰冷,口吐白沫,胸高如碗,喘急气促,面色清白,汗出如水,不能裹乳,大便绿色,腹中空鸣,下泄上嗽,肌肉跳动。”可以看出,上述20个症大多为脾肾阳虚的证候。除“口中摇舌”、“肌肉跳动”外,几乎无传统概念中的风证。因此,凡病机属阳气虚者,或有风证,或无风证,均可予此方此法来治疗。
本方适用于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的筋脉拘挛,即虚证之痉。方中必须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且黄芪重用“主大风”。其临证应用标准如下:①脉可见细、小、缓、濡、滑、虚、浮,沉取无力;②有虚风内动的表现,如四肢抽搐或颤抖,口角,或颊部,或眼睑,或耳部,或身体某一部位抽动,或角弓反张,两目天吊,口流涎沫等;③兼有气虚、脾肾亏虚的表现;④舌质淡嫩,或淡黯,或嫩绛,或紫等。①、②为必备条件,③、④为参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