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七合,日二服。
方解:本方于四逆汤加人参汤,再加大量茯苓,故治四逆加人参汤证,而小便不利、心悸烦、或肉睥者。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解析:发汗表解,当不恶寒,而恶寒者,是汗出多虚极而陷于阴证;若不恶寒而但热者,又是汗出多,胃中水分被夺,因致内实。对此可与调胃承气汤,以和胃气。
按:此述发汗太多,表虽解,但由于津液大量亡失,既可导致芍药甘草附子汤的阴寒虚证,也可造成调胃承气汤的阳热实证。究竟是阴寒虚,还是阳热实,当凭有无恶寒发热而定。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可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解析:太阳病,汗不得法,而大汗出,则胃中水分被夺,胃中干而不和,故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此时可徐徐给少量的水喝,令胃中不干而和,则烦躁自愈。
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这是误发里有停水者的汗,里有停水本来小便不利,此时虽发其汗,脉仍浮而微热,表证也得不到解除。此与前边所述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条的道理相同,可以互参。不过这时的消渴,主要是由于小便不利,废水不得排去,新水不能吸收,组织缺少水的营养故渴。再加上误发其汗,伤失津液,则渴益甚,虽饮亦只留胃中,遂使随饮随渴的消渴证。用五苓散利其小便,水代谢恢复正常,则消渴自愈,表热也将得到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