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秦艽、青蒿、桑叶、菊花、薄荷、钩藤、芦根、生苡仁、郁金、大贝母、白通草、大豆卷(剂量可随证决定)。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作用功效】疏风解表,宣透风热,清热解暑,渗利湿热。
【方解】本方系从《温病条辨》治疗外感风热的桑菊饮化裁而成。方用桑叶、菊花、薄荷、钩藤疏风解表,宣透风热;秦艽、青蒿、大豆卷(如缺可用扁豆衣代之)清热解暑,散风除湿;浙贝母、郁金清热止咳,化痰开郁;芦根清热生津止渴;生苡仁健脾渗湿。诸药配伍为用,共奏疏风解表,宣透风热,清热解暑,渗利湿热之功。实为春、夏外感发热之良剂。
【主治】外感风热、暑湿、伏暑、湿温(包括肠伤寒)等证。
【加减】临床运用,宜随证加减,如一般湿重加藿香、蔻仁;恶心、呕吐加藿香梗,姜竹茹;咳嗽加枇杷叶;口渴加天花粉;大便秘结加大黄;素体虚弱,以及发热1周以上者,加党参;久热有汗,去薄荷,加党参。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均佳。如许秀平医师运用本方10余年,治验颇多,颇见效验。
【来源】《江西中医药》,1984(5),许寿仁方。
【附记】笔者亦使用多年,依本方随证加减,用治上述诸病,均收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