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中医养生/中草药/文章正文

生脉散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_治疗的疾病有哪些

浏览: 发布时间:2019-07-16 19:35:42

【组成用量】

人参15g,麦冬9g,五味子6g。

【服用方法】

水煎服。

【功效作用】

方中人参益心气、生津液;麦冬养阴滋液,五味子益气生津,敛肺止汗。全方共奏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心肺两虚,津液不足或气阴欲绝之证。

本方具有多方面改善心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辨治病证】

中医临床运用以神疲体倦,汗多气短,口渴舌干,脉虚无力为其汤证之要点。

本方适用于各型休克、心力衰竭、热病、心律失常、复发性气胸、冠心病、克山病、失眠、新生儿硬肿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妞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糖尿病、视神经萎缩、虚劳,以及手术后调理、预防高原低氧对心肺的损害、肺结核、慢性气管炎、糖尿病、神经官能症、多发性口疮、更年期自汗症、经前舌胀、滞产等病证。而必须症见气短多汗,口干口渴,脉虚数者之病人。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

1.昏迷(亡阴型)治宜救阴敛阳。

以本方加龙骨(先煎)15g,山萸肉、黄精各12g为主治方。

若正气欲脱者,用救逆汤。神昏舌强者,宜用加减复脉汤(于地黄、炙甘草、生白芍各18g,麦冬15g,阿胶(烊冲)、麻仁各9g)。

2.休克(阴脱型)治宜益气养阴固脱。

以本方合左归饮(熟地20g,怀山药、枸杞子各6g,山萸肉4g)再加黄精15g为主治方。

若口干渴者,加沙参、玉竹、天花粉各15g。心烦者,加炒栀子12g,莲子心6g.

3.急性左心衰竭(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以本方加黄芪15g,黄精12g,茯神、炙甘草各10g为主治方。

若心悸烦躁者,加磁石30g(先煎),生龙骨、生牡蛎各20g(先煎)。气虚者,加人参10g(炖服)。

4.呼吸衰竭(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救阴,补气固脱。

以本方加龙骨、牡蛎、磁石(均先煎)各30g为主治方。

若痰粘难出者,加沙参、玄参各15g.

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

以本方加生地、玄参各20g,生黄芪15g,金银花、白术各10g为主治方。若低热不退者,加地骨皮10g,青蒿9g。夜寐失眠者,加茯神15g。腹胀、饮食不香者,加山楂15g,木香10g。

6.心肌病(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

以本方加黄芪12g,赤芍、白芍、生地、炙甘草各10g为主治方。

若口干口渴甚者,加沙参15g,天花粉12g。心动悸、脉结代者,加炙甘草20g,阿胶10g(烊化)。胸闷胸痛者,加丹参15g,赤芍10g。

7.病毒性心肌炎(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宁心复脉。

以本方加生地、黄芪、生龙骨、生牡蛎各15g,赤芍、枣仁各10g为主治方。若心悸、脉促者,加阿胶(烊化)、麻仁各10g。心悸、气短甚者,加黄精10g,桂枝6g。烦热口渴甚者,加天花粉15g,栀子10g。

8.高血压病(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

以本方加女贞子、旱莲草各15g,钩藤(后下)、生地各12g,黄芪、枣仁各10g为主治方。

若头痛甚者,加炒白芍15g,川芎10g。心悸、气短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各20g,桂圆肉、当归各10g。大便溏薄者,加炒白术15g,葛根10g。

9.糖尿病(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

以本方加黄芪、生地、天花粉各30g,白芍、玄参各12g,天门冬10g为主治方。

若头晕耳鸣明显者,加代赭石20g,枸杞子12g,当归10g。气虚明显者,加茯苓、白术各12g。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各12g,阿胶10g。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各12g。

10.肺心病心表(气阴不足,痰热壅肺型)治宜益气养阴,化痰开窍。以本方加鲜竹沥30毫升,瓜蒌18g,菖蒲、郁金各12g,胆南星、炒黄芩、浙贝母各9g为主治方。

11.白喉(疫毒内陷,心气不足型)治宜益气养心,化瘀解毒。

以本方加板蓝根30g,丹参10g为主治方。

若神萎汗多者,加龙骨、牡蛎各15g。心悸、脉数者,加西洋参4g。

12.新生儿肺炎(热毒闭肺,气逆血瘀型)治宜宣肺清热,扶正化瘀。以本方加杏仁、桃仁、红花、射干、天竺黄、葶苈子各5g,黄芩3g,人参、炙麻黄各2g为主治方。

若神昏谵语者,合清营汤加减。腹胀加枳实2g,玄明粉3g(冲)。皮下瘀点者,加丹皮、生地各5g.

13.全身化脓性感染(热盛亡阴型)治宜养阴复脉,凉血解毒。

以本方合清营汤加减化裁:生地、玄参各30g,丹皮、知母、天花粉各15g,五味子、麦冬各10g,西洋参5g,犀角粉3g(分冲)为主治方。

14.并发性白内障(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

以本方加天花粉12g,天冬、黄芩、知母各10g为主治方。

15.鼻及鼻窦恶性肿瘤(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清泄余邪。

以本方加生牡蛎、沙参、天花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15g,石斛、半夏、鳖甲、黄芩各12g,土元10g为主治方。

16.鼻咽癌(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解毒消肿。

以本方加黄精20g,白花蛇舌草、鳖甲、女贞子、枸杞子、生黄芪各15g,山慈菇12g,甘草6g为主治方。

若气虚为主,用补中益气汤。气血两虚者,用归脾汤。肾阴虚者,用六味地黄汤。脘腹胀满,饮食不香者,加鸡内金12g,焦三仙10g。

17.尿崩症(病久迁延,津气两伤型)治宜养阴生津,健脾益气。

以本方加甘草12g,炙黄芪、天花粉、生熟地、黄柏、淮山药、五味子、党参、麦冬各10g为主治方。

若烦渴思冷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者,加玉竹、石斛、知母、乌梅。饮食不香,大便溏薄者,加茯苓、升麻、白术。

18.急性下璧心肌梗死(气阴两虚,心阳欲脱型)治宜益气养阴,回阳救脱。

以本方加蒲公英40g,知母、附子各12g,当归10g为主治方。

19.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术后(气阴亏虚,夹有外邪型)治宜益气养阴,利喉祛邪。

以本方合增液汤(玄参30g,生地24g),加黄芪30g,桔梗10g为主治方。20.角膜穿孔并虹膜突出(气虚肝热型)治宜益气补虚,清热平肝。

以本方加白芍、青葙子、元参各15g,石决明20g,栀子、地骨皮、银柴胡各10g,甘草3g为主治方。

21.乙型脑炎后期(胃阴消铄,津液亏乏型)治宜益气养阴。

以本方为主治方。

22.心律失常(阴虚型)治宜滋阴镇心。

以本方加柏子仁15g为主治方。

23.新生儿硬肿症(元阳不振型)治宜调和气血。

以本方加附子为主治方。

24.神经官能症(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严重失眠者,加枣仁30g。心悸者,加龙骨、牡蛎各15g,远志12g。

【随证加减】

1.口渴喜饮加芦根、天花粉。

2.心动过速、舌红加黄连。

3.心阳不振加附子。

4.汗多欲脱加煅龙骨、煅牡蛎。

5.慢性克山病加茯苓、红花。

【化裁变通

1.大生脉汤(《赤水玄珠》)

本方加天冬、黄柏、当归、牛膝、红花、生地、枸杞子组成。主治肺热气虚、胫纵不任地。

2.加减生脉散(《温病条辨》)

本方加生地、丹皮组成。治太阴伏暑、汗多、口渴、舌赤。

3.五味麦门冬汤(《外台秘要》引深师方)

本方加石膏、甘草。适用于本方证而有内热未除,烦渴引饮;热病下后,余热未尽而津液已亏,口干,汗出、或咳逆,脉虚数。

【注意事项】

2.慢性肾功能衰竭(阴虚动风型)治宜滋阴养血。

以本方合大定风珠加减(阿胶烊化、麦冬各15g,生地黄、鳖甲各12g,炙甘草3g)为主治方。

若头晕、虚烦、失眠者,加菊花、炒栀子、夜交藤各12g。脘腹胀满,饮食不香者,加鸡内金、广陈皮各12g,砂仁6g。面色胱白,大便溏薄者,加党参,白术各12g。

3.荨麻疹(冲任不调型)·治宜调摄冲任,养血活血。

以本方合二仙汤加减:珍珠母30g,夜交藤24g,大生地18g,肉苁蓉、仙茅、菟丝子各12g,全当归、杭白芍各9g,炙甘草5g为主治方。

4.乳腺囊性增生症(冲任失调型)治宜调理冲任,温经化痰。

以本方加益母草30g,生、炙黄芪各20g,香附、郁金、鹿角胶各10g为主治方。

5.血栓性浅静脉炎(血热瘀阻型)治宜清热凉血,活血通络。

以本方熟地换生地,加茯苓、红花、五灵脂、地龙、甘草各10g为主治方.6.神经性皮炎(阴虚血燥型)治宜滋阴养血,润燥止痒。

以本方合增液汤(玄参30g,麦冬20g,生地25g),加荆芥10g,炙甘草3g为主治方。

7.肛门瘙痒症(血燥型)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以本方加荆芥、防风各12g,苦参20g,生甘草3g为主治方。

8.银屑病(血分郁热,血虚血瘀型)治宜凉血清热,活血祛瘀,祛风除湿。

以本方加海桐皮、白鲜皮、乌梢蛇、土茯苓各15g,丹皮、牛膝、大黄、紫草、甘草各10g为主治方。

外用苦参、黄柏、蛇床子、艾叶、硫黄各等份,熬煎药液擦洗患处。

9.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虚型)治宜补气益血。

以本方加鸡血藤30g,黄芪20g,大枣10枚为主治方。

10.头痛(血虚型)治宜补气益血。

以本方加黄芪30g,白术20g,枸杞子、旱莲草各15g,蔓荆子8g为主治方。11.再生障碍性贫血(肝血不足型)治宜补益肝肾。

以本方加菟丝子、枸杞子、阿胶、制首乌、大枣为长期主治方、12.血管性水肿(肝血不足型)治宜补血调血。

以本方为主治方。

13.皮肤瘙痒症(血虚生风型)治宜补血祛风。

以本方加荆芥、防风、蝉衣各9g,生地、生首乌各20g,酸枣仁15g为主治方。

14.虹膜睫状体炎(血虚风热型)治宜补血祛风,辛凉益目。

以本方加金银花15g,芜蔚子、黄芪各12g,紫草、党参各10g,防风6g为主治方。

15.面部渗出性红斑(风湿入血型)治宜活血补血,祛风除湿。

以本方加防风、苍术各10g为主治方。

16.月经紊乱,(肝气郁结型)治宜疏肝和血。

以本方加荆芥炭10g,茯苓、淮山药、柴胡各9g,香附6g为主治方。

17.经量过多,经期延长(血热型)治宜清热固经。

以本方加茯苓、党参、龟板(先煎)各.9g,香附、黄柏、黄芩各6g为主治方。18.经量过少,经期过短(气血虚弱型)治宜气血双补。

以本方加黄芪15g,党参12g,白术10g,茯苓9g,香附6g为主治方。

19.月经期头痛(血虚型)治宜养血益气。

以本方加黄芪、菊花、枸杞子各15g,蔓荆子6g为主治方。

若头胀痛、耳鸣者,是为血虚肝旺,宜加龟板(先煎)12g,桑叶10g。若倦怠无力,饮食不香,大便溏薄者,加四君子汤。

20.月经期腹痛(气滞血瘀型)治宜行滞祛瘀。

以本方加玄胡索、台乌药、艾叶、茯苓各9g,牛膝、青皮、红花各6g,香附、炮姜各5g为主治方。

21.月经期腰酸痛(肝肾不足型)治宜补肝益肾。

以本方加杜仲、茯苓、川续断各9g,菟丝子10g,香附5g为主治方。

22.月经期全身酸痛(血虚感冒型)治宜祛风养血。

以本方加茯苓、桂枝、羌活各9g为主治方。

23.产后尿潴留(血瘀型)治宜养血活血,行气利尿。

以本方加丹参、香附、泽兰各15g(名叫加味四物汤),茯苓、猪苓各15g,车前子(包)10g为主治方。

【化裁变通】

1.桂附四物汤

本方加肉桂、附子。治月经后期,血色淡者。是补血和温经同用配伍。2.四乌汤本方加香附、乌药、甘草。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是补血与疏肝理气同用配伍。

3.过期饮

本方加桃仁、红花、香附、莪术、木通、肉桂、甘草。治瘀血月经过少,色紫黑而有瘀块,小腹胀痛拒按,血块排出后其痛稍减,舌边紫暗,脉澀。是补血与活血行气、温通血脉三法合并配伍。

4.芩连四物汤

本方加黄芩、黄连。治月经先期,血色紫暗而量多者;或者赤带粘稠,面色略青,时发潮热,头晕眼花,心悸少寐,口干心烦者。是清热调经的方剂。

5.三黄四物汤

本方加黄芩、黄连、大黄。治经前吐衄,属邪热壅实者。

再加丹皮,名为“凉血抑火汤”,治吐妞初起,气盛上逆,不能下降者。

6.地骨皮饮

本方加地骨皮、牡丹皮。治月经先期,骨蒸潮热,入夜尤甚。用于虚热型。7.桃红四物汤本方加桃仁、红花。治月经不调,血多有块,色紫稠粘者。对于前房积血(血灌瞳神)、眼底出血(暴言)等眼科疾患也有较好疗效。是补血与逐瘀同用配伍。

8.玉烛散

本方加大黄、芒硝、甘草(即调胃承气汤)。治血滞经闭,属热属实。是补血与逐瘀同用配伍。

9.艾附暖宫丸

本方加艾叶、香附、吴茱萸、肉桂、续断、黄芪。治妊娠数月,小腹冷痛、腹胀大,舌淡苔白。是补血安胎与温暖胞宫同用配伍。

10.小营煎

本方减川芎,加枸杞子、淮山药、甘草。治阴虚血少。

11.当归散

本方去地黄,加黄芩、白术。为养胎良方,妇女妊娠,宜常服此方。

12.八珍汤

本方加四君子汤。治疗气血两虚之病证。

【注意事项】

脾胃阳虚,食少,便溏以及阴虚火旺者,均不宜服用本方。

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阳和汤加减治心力衰竭医

中草药2021-07-02
阳和汤加减治心力衰竭医案、配方

生脉散加减治心力衰竭医

中草药2021-06-19
生脉散加减治心力衰竭医案、配方

小青龙汤加减治心力衰竭

中草药2021-06-18
小青龙汤加减治心力衰竭医案、配方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烦热病

中草药2021-06-15
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烦热病医案、配方

六神丸加减治心力衰竭医

中草药2021-06-13
六神丸加减治心力衰竭医案、配方

桑叶可以做枕头吗?桑叶

中草药2017-11-25
桑叶可以做枕头吗?桑叶枕头功效与作用及制作方法

王怀义枳实消痞丸治疗消

中草药2019-08-09
王怀义枳实消痞丸治疗消化不良医案

交泰丸的作用与功效主治

中草药2019-03-18
交泰丸的作用与功效主治、配方组成、临床应用禁忌

桑葚泡茶的功效与作用_桑

中草药2019-03-19
桑葚泡茶的功效与作用_桑葚与什么搭配一起泡茶喝好

刺蒺藜能外用吗?刺蒺藜

中草药2019-08-30
刺蒺藜能外用吗?刺蒺藜外敷的作用功效与用量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