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孩子做好高三的文理选择
在结束高二年级学习,即将跨入高中最后一学年学习之际,每个学生都会面临一个选科问题。所谓选科是指在基本完成高中各课程学习并达到毕业所要求的水平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人的特长、爱好和今后的志向,并综合考虑高考录取的概率,选择某一类学科作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学习要求的指向。选科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孩子将来能否从事自己所喜爱的专业,能否进入理想的学校,对一部分学生还关系到能否被大学录取。子女的选科是家庭的一件大事,作为家长有必要了解有关的信息以便能当好子女的参谋。
首先了解最近几年高考新动向。目前应届高三生参加上海市统一招生考试,除艺术、体育类外,主要可分为3类,第一类报考民办高校,主要看语、数(分为文科卷或理科卷,以下相同)外3门主课分数,并有相当大的招生自主权;第二类报考高专、高职,以3(语数外)+X综合(文科卷或理科卷)分数为录取依据;第三类报考本科,要求为3+1(理科:物理、化学、生物或文科:政治、历史、地理,以上任选一门)+X综合。这里简单介绍综合能力测试,这主要是因为当今社会更注重人才对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所以把高中所有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考评,当然理科或文科试卷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而且综合考分数由第一次的等级制改为分数制,并将逐年提高它在录取总分中的比例,从以上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当前的高考制度更强调能力的差异性和层次的多样性,照顾到不同的学生想要进一步得到深造的迫切需求。因此家长在帮助孩子选科时,既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又要结合高考要求加以综合考虑。
因此在帮助孩子选择文科还是理科时,现提供以下3个层次供家长们参考。
(1)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水平、而且报考本科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建议把精力放在3+X学科上,确保能达到最低录取分数线因为在每一年的高考中,总有一些学生由于过多地把时间用在“加1”的科目上,而忽视三门主课的复习,导致最终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分数线,即使“加1”科目分数考得再好,仍然无法被高专、高职录取。当然在复习3门主课和X学科时,要根据孩子的实际学科能力倾向和今后报考大学专业的录取要求来选择粗线条的文科还是理科。如果某些专业文理兼收,那么选择余地大些,但如果规定只收文或理,那就必须做出选择。因为目前的数学卷分为文科卷和理科卷;文科卷相对于理科卷难度略低一些,但常规高校考虑到这种差异,因此最终录取分数线又是文史类比理工类要高一些。所以有时候老师建议中下水平的考生还是选择理科较好,因为录取概率会高一些,但问题还是要通盘考虑,因为还涉及到X综合考,如果选理科的话,那么相应的综合考中理、化、生的题目比重较大,那么对于那些高中阶段理科学得较差的学生就会有较大的难度。所以这时候家长只是帮助孩子分析选择后的利弊得失,千万不要包办代替,让孩子学会自主选择,自我负责。
(2)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高考的目标是大学本科。那么这一层次的学生就要认真选择“加1”的科目。正确了解估计孩子的学科优势和今后的学习潜力,对决定选科至关重要。一般情况总是哪一学科具有优势就选哪一学科。因为优势学科往往也是孩子较感兴趣的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机。选择优势学科可以扬长避短,当然也有利于将来高考的录取。这里有一点要清楚,就是优势是相对而言的。不同学科的原始分因为无法作横向比较,所以不能作为衡量优势的标准。譬如物理成绩86分,化学成绩73分,不一定说明这个同学物理比化学有优势。很可能86分只是平均水平,而73分倒是中上水平。从196年开始国家教委已明确高校录取将不再按原始总分排序,要以标准分总分来排序。因为标准分是相对成绩,能正确反映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地位。所以在不同学科作优势比较时应以标准分为根据。
(3)各学科成绩都显得较一般,没有什么优势的学生,很容易受到一种错误观念的影响,认为选文科需要死记硬背,而学习理科相对比较轻松,其实任何学科要真正学好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且现在的考题也越来越灵活,光靠死记硬背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
因此这类考生应该和第一层次的考生一样重点把精力放在自己的数学水平上,不然,数学拉分过多的话,会使自己与本科擦肩而过,“加1”与否与此次高考已无太大意义。
最后要指出的是选科一旦决定就不能随意更改。不能今天选物理,过了几个月感到物理学习太难,还是政治好一些,要知道这几个月内同样是政治课学习,教学要求却不一样,晚了几个月就会脱下一大截,落得个两头都学不好,岂不亏之又亏?总之决定之前要慎重、仔细、反复斟酌,决定之后要坚定不移,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