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心因素(即生理与心理)
生理方面包括遗传及健康状况。有些孩子天生就比他人害羞;有些孩子因外表上明显与众不同,因而导致内向。从心理方面而言,孩子缺乏安全感时,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社交活动对他来说是一种负担,如此也会形成内向的性格。
二、家庭因素家庭如同一个小社会,幼儿阶段的孩子受家庭影响最深。因此,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会直接反映在孩子的性格发展上。一个经常受到处罚、责骂或情绪压抑的孩子,不易建立自我观念。因为在权威式的教导下,孩子必须被迫改变原来的行为,如不准用左手写字,跌倒了不能哭另外,父母本身行为也不可忽略,若父母有良好的社交环境,孩子便有较多模仿与学习的机会,其性格的发展也较为多元。
三、学习因素性格也可因学习而形成,例如:孩子不喜欢和陌生人打招呼,当他表现出畏缩的行为时,父母便不再要求,也未处理或探究原因。如此,孩子的行为得到认可,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形,他便会表现出畏缩的行为,以避开这些社交。
以上三种因素,均可能导致孩子内向的性格。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间的沟通与孩子的教育同样重要,且息息相关。为人父母者,对孩子均充满爱与期许,但要留意察觉自己的行为与教育方式。过度的严格,孩子将失去自我,顺着孩子的性格,多给予鼓励,让他建立自信心,相信孩子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父母大包大揽,孩子内向退缩
家长们会发现:有的孩子很喜欢主动表现,公共场合也不生;有的孩子则性格含蓄内敛,在外人面前不敢大声说话;有的孩子敢上树爬墙,有的孩子则认为那太危险而不敢做;有的孩子可以自己独立面对一些困难,有的孩子则凡事都需要大人帮助解决当你的孩子正是后者时,相信你一定会感到一丝担忧如此内向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会变得越来越懦胆小?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在步入社会之后,相对于那些善于表达、遇事敢于往前冲的孩子来说,要吃亏很多。也许在孩子小时候,我们看不出什么不良后果,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进而投入社会后,问题就会越来越凸显,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整个人生。
小杰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爸爸妈妈就把他当作掌上明珠看待,不光衣食住行都照顾得无微不至,连平时收拾玩具等力所能及的小事也从来不让小杰动手。因此,当和幼儿园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时,小杰总是显得不太合群。很多事情因为从来没有动手做过,小杰在模仿其他小朋友的做法时,会显得特别笨拙,甚至还有点缩手缩脚,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放得开。小杰的妈妈发现这一情况之后,认为小杰可能天生就是性格内向,也没什么。遇到别的家长一起谈论自家孩子时,妈妈也毫不避讳地在小杰面前说:“我家小杰天生就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
随着年龄的成长,小杰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在家跟父母在一起时表现得还算正常,但一到外面,尤其是需要在公众场合去完成一些事情的时候,小杰就会手足无措,性格也变得特别软弱。小杰十几岁的时候,遇到困难挫折时的第一反应不是去解决,而是像个女孩子一样哭个不停到了这个时候,小杰妈妈才意识到小杰的性格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缺陷,已经影响到了他的正常社交能力。但她不知道怎样才能改变儿子的性格不足,让自己的孩子像其他同龄孩子那样充满活力和勇气。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小杰妈妈一样的父母,他们认为孩子胆子小、性格内向不是什么问题,从而疏忽了对孩子的引导和指教,最终使孩子出现缺乏自信、不合群、丧失独立能力等非常明显的性格缺陷。
人在一生中要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和坎坷,而勇敢是一种必备的力量和态度。不可否认,孩子由于缺乏生存经验和成熟的世界观,所以经常会流露出内向、胆小、对陌生事物害怕的情绪。但父母不要以为孩子天生就是内向胆小的,我们完全可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培养他面对挫折和压力的勇气。
当然,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先认清曾经的教育误区。其实,孩子性格内向退缩,很大程度上正是由父母造成的。有些家长把孩子当成“瓷娃娃”,怕磕着碰着、受到一丁点儿伤害,总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形影不离。这样一来,就会使孩子形成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和被保护意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如果父母还持续给予这样的保护,那么很容易导致孩子离开大人后完全丧失独立生存的能力。
还有的父母太过限制孩子的自由,使他们缺少群体玩耍和活动的机会。有些孩子除了与父母、长辈相处外,极少有与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耍,或走亲访友的机会。
这样的情形极易丧失孩子的交往能力——怕见生人,也怕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面对这样的孩子时,父母可先从家庭内部开始进行整改,如创造机会让孩子在家庭成员面前讲故事、背儿歌。待孩子适应后,再把这一活动从家庭内部逐渐扩大到一些互动机会较多的外部场合中去。但无论怎样,这都不是三五天就能改善的,家长要有耐心,慢慢引导。只有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包容,才能让孩子逐渐放下那颗谨慎、胆怯、羞涩的心。
家长要学会用赞赏、信任的眼光看待孩子,给孩子信心和力量,让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去成长。